那一年,上小学的侄女实在搞不懂“克”“千克”“厘米”“米”这些概念,急得直哭。弟媳说:“你是当老师的,教教自己家的孩子吧,我给你买酒喝行不?”
我是教语文的,怎么办呢?
“你把苹果给我拿过来,掂一掂,拿得动吗?”
(资料图片)
“平时喝什么牛奶啊,拿一包给我。”
“到厨房给我拿瓶酱油吧!”
“把那桶油给我拎过来。”看着侄女吃力地拽着一桶食用油,我感觉挺好。就这样,不一会儿,她就明白了那几个质量单位。
至于“厘米”“米”“千米”等概念,带她出去跑一圈儿,她也不觉得很难了。
为什么提这件事呢?主要是表达我的一个观点——在把知识传递给他人的过程中,我们越是接近真实的、至关重要的情境,教学的效果就越好。对于老师来说,我们应该知晓孩子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,哪些是他们经验过的,准确利用这些“生活经验”,会让自己的授课内容不但有实效,而且有意思。
当然,如果老师善于制造情境,教学其实挺好玩的。
【经验】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和经验。让他们感受到那些知识和经验的分量和价值,把它们作为进一步学习的手段。
【课程并不神秘】弄清楚学生对你想教给他们的课程有多少了解;这是你最开始的任务。这不仅指书本知识,也包括他们可能掌握的所有信息,不管他们是怎么获得那些信息的。
课程刚开始时要围绕学生身边的事实或观点,以及距离他们熟悉的东西只有一步之遥的事物;因此,地理课自然要从学生的家乡讲起,历史课要从学生的记忆讲起,思想品德课要从学生自己的道德观讲起。
【课堂】每一堂课都要尽可能与之前的课程以及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。在最常见、最熟悉的事物中寻找适合教学目标的演示方法。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寻找适合教学内容的例证。
引导学生以各种可行的方式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,去发现或解释其他知识。向他们展示知识如何真正帮人们解决问题,让他们知道“知识就是力量”。
记住,学生在课堂上最紧要的的任务是学习如何思考问题,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。所以要把把学生置于探索者的立场,学生应该学会使用他们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来探索新问题。
关键词: